文/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2025年夏天,美國總統川普用「關稅戰」的大旗,對全世界開刀。不只針對中國,甚至對日本、韓國等盟邦,將以25%對等關稅課徵,台灣也不容樂觀。
這場關稅壁壘的升級,讓人不禁想起近百年前導致世界經濟崩潰的「史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1929年,美國在全球經濟動盪之際祭出高關稅政策,原意是保護本國農業與製造,但實際卻引發全球報復性關稅、國際貿易急凍,最終釀成「經濟大蕭條」。如今,美國是否正走在重演歷史的老路?
對等關稅,是公平還是陷阱?
川普所謂的「對等關稅」表面上是為了糾正長期貿易逆差,但實質卻忽視了全球貿易的核心本質──產業分工與價值互補。美國對日本與韓國施壓,要求與美方稅率「對等」,實際上已變相成為單邊經濟脅迫。
這些國家過去是美國重要的科技與軍事盟友,雙邊供應鏈高度整合。貿易壁壘一旦升起,不僅將提高消費者物價,也會使全球產業鏈效率大幅降低。韓國的半導體、日本的汽車與精密設備,若被迫繞道出口,受害的不僅是亞洲,更將反噬美國本身的製造與科技發展。
資產泡沫掩蓋通膨事實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在揮舞關稅大棒的同時,仍大規模印鈔。即使聯準會曾短暫升息對抗通膨,但財政赤字擴張、政府支出狂飆,導致美元在全球資本市場氾濫。這些資金大量流入股市與房地產,推升標普500與道瓊指數屢創新高,也讓美國房價再度飆升。
這樣的資產上漲,實際上是一種「錢滾錢」的假象繁榮。企業獲利多半未來自實質成長,而是來自資金操作與金融工程。相較之下,中產階級的實質薪資成長停滯,通膨壓力卻持續上升,整個經濟體正走向一個「看起來很有錢、其實買不起東西」的失衡狀態。
全球也因美元霸權而被迫承擔通膨代價。亞洲與南美新興市場的幣值普遍重貶,為了避免資本外逃,多國央行紛紛升息,對內需與民生造成沉重打擊。美國的「內政優先」政策,正悄悄轉變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災難。
關稅政策背後的地緣政治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關稅戰並非單純的經濟工具,更是一場地緣政治的延伸。關稅正在成為美國操控盟友與圍堵對手的槓桿。從制裁中國晶片產業,到限制歐洲汽車輸美,再到逼迫韓國提高軍費、美化貿易逆差,美國正在利用關稅當作外交手段,重塑世界供應鏈。
然而,這種做法也極易引發盟友不滿,甚至導致全球貿易分裂。貿易不再以效率與價格為導向,而轉向政治與國安考量,將讓全球經濟走向區塊化與去全球化,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創新效率下降,終將回到1930年代「鎖國經濟」的老路。
世界能承受幾次「歷史押韻」?
歷史不會原封不動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大蕭條的根源之一,就是美國以保護主義作為回應經濟焦慮,結果反而引爆全球連鎖崩盤。今天,當我們看到美國再次高舉「美國優先」、對貿易夥伴課徵高額關稅、持續放水製造泡沫,我們不得不問:這世界,是否真的準備好承受一次「押韻的歷史悲劇」?
在資金幻象與通膨惡火的雙重夾擊下,若各國政府與央行無法堅守開放市場與貨幣紀律,重演1930年代的經濟蕭條,恐怕並非天方夜譚,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