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職周年—外交篇】國際風向轉變 外交只剩下自欺自娛

衣冠城/梅花新聞網

賴清德總統就職滿週年,這一年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在前總統蔡英文時期中華民國面臨斷崖式的斷交潮,反倒是他任內這一年來不再有斷交傳聞發生,民眾也就無感。但現實是在今年1月川普重返白宮後,因川普政治理念與經濟政策與戰後美國歷任總統有巨大的差異,對整個世界格局產生重大衝擊,特別是中美競爭格局出現變化,台灣的國際處境則是暗潮洶湧、波譎雲詭,而賴清德的外交作為除了抱團取暖、空喊口號、自欺欺人外,近來的作為甚至把外交娛樂化,在「娛民」的同時達到「愚民」的目的。

兩國論讓台灣外交陷入困局

賴清德在選前表示將繼承蔡英文路線,這就已經預告中華民國外交將繼續困守海角一隅,走不出新的天地。賴清德在去年就職演說比蔡英文走的更遠,提出「新兩國論」,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互不隸屬,對於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相關規範完全置之不理,這就注定台灣這四年的外交框架與限制。

由於缺乏互信基礎,馬英九時代可以與會的世界衛生大會(WHA)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同樣不得其門而入。川普上台後,今年的WHA美國也沒有為台灣發聲,這其中所釋放的訊號,更是令人心驚。

過去一年雖然沒有邦交國與我斷交,現有的邦交國也出現鬆動。教宗方濟各四月下旬過世,梵蒂岡雖然與我有正式邦交,賴清德同樣無法出席,只能委派目前沒有官方身分的前副總統陳建仁代表參加。北京日前舉行「中拉論壇」,論壇中出現海地與聖露西亞這兩個友邦的代表,引發許多遐想。

非邦交國就更不用說了,自2024年10月起,南非政府兩度正式致函台灣,要求駐南非代表處(原「台北聯絡代表處」)必須在2025年3月底前搬離首都普利托利亞(Pretoria),並意圖將駐處降級、更名為「台北商務辦事處」(Taipei Commercial Office)。同時,南非外交部逕自將官方網站上將台灣駐處從單獨列項改列於「國際組織」之下。5月,南非外交部進一步將台灣駐處的地址從首都普利托利亞刪除,改為約翰尼斯堡,並移除現任駐南非代表的相關資訊。

民主同盟失靈只能獨自哀鳴

去年7月國際組織「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簡稱 IPAC)在台北舉行了第四屆年度峰會。台灣是幕後金主,過去遲遲不能成為會員國,直到這次會議才被允許加入。賴清德蒞臨會場並發表演說強調要稱起「民主保護傘」,維護區域和平與民主價值。當時美國總統拜登舉辦國際民主峰會,撐起民主大旗,在川普重返白宮後,國際風向就完全轉變。

今年是二戰結束80週年,同時也是對日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週年,賴清德卻選擇在5月8日邀集駐台使團與國內外媒體舉行紀念歐戰勝利80週年活動,台灣與歐戰牽涉極少,過去也從未舉辦過紀念活動,這個舉動讓人覺得突兀,而且他也沒有真正從歷史出發進行反省,反而將台灣類比到烏克蘭,呼籲歐洲國家與台灣合作共同對抗「新極權團體」的威脅,絲毫引不起國際的反響,連美國在台協會也都沒有派人參加。

美台關係百般討好卻一無所獲

賴清德認定「台獨」路線必須完全依賴美國才有機會,對美國一味地討好奉承,對於川普多次指控台灣「偷走」半導體產業,對於美國要求護國神山台積電及整個半導體產業鏈有被移走的危機,完全不置一詞。

對於川普的關稅戰更是未戰先降,還以優先談判沾沾自喜,反觀從加拿大、日本、韓國、歐盟等國不是相對報復就是以拖待變,累積談判籌碼。等到美國與中國貿易談判第一階段結果出爐,更是發現川普外強中乾、黔驢技窮,台灣白白送上台灣最寶貴的產業。無怪乎《聯合報》的民調發現有51%的民眾不滿意賴清德處理美國關稅戰的表現,只有30%的民眾滿意。而美國的一份民調也顯示台灣民眾在川普上任後疑美加劇。

賴清德的討好奉承,不但沒有得到半點好處,雙邊關係也沒有實質進展,AIT高層懸而未決,對台戰略模糊,川普甚至爆出和平與統一字眼,完全不知道他對台政策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美國學者還在重要期刊發文呼籲要川普管管賴清德,原本還想尾巴搖狗,反而可能被綁的更緊。

全球改組下迷航的「脫中入北」

川普上台後弱化國際多邊組織、對全世界發動關稅戰以及對烏克蘭戰爭的立場,讓二戰以來美國建構的國際秩序大為震盪,連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大嘆傳統的西方已經一去不返,表示歐洲要走自己的路,重新尋找貿易與戰略伙伴。

川普發動關稅戰後歐盟與中國關係出現轉變,除了停止互相制裁之外,更確定7月將於北京進行高峰會談。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也因為川普重新出現曙光,日本也有人主張讓中國加入CPTPP。這些舉動代表在沒有美國的參與或主導下,全球貿易仍持續轉動。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賓塞就預言,未來可能出現沒有美國的全球貿易多邊體系。

關稅占加上台幣升值讓台灣許多中小企業承受巨大壓力,國際經濟整合也正在加速,賴清德卻提出要「脫中入北」,主張與中國大陸經濟拖鉤,完全脫離現實。最近可能受到壓力才在接受《財訊》雜誌方問時改口,但是國家方向已經如同迷航不知何去何從,外交工作更不知如何開展。

淪為大內宣的「娛民」外交

外交工作有一定的專業性,甚至階級性,在西方國家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由貴族擔任外交官的工作,因為外交官代表國家形象,牽涉國家重大利益,對於從儀態舉止、語言修辭到文化品味都是高度要求。即便有些民主國家將大使工作視為酬庸性質但是基於對駐在國的尊重也都十分慎重。蔡英文時期打算派某位資深媒體人出任新加坡代表,但因酒駕而新加坡又是嚴格禁止酒駕的國家,所以失去派駐機會。

最近竟然傳出外交部有意派「閃靈」歌手、前立委林昶佐出任駐芬蘭代表,消息傳出,輿論譁然。這不僅是酬庸還有收攏年輕選民之嫌,至於國家形象、外交專業乃至國際空間擴展都可以丟到一邊。

同樣地,總統接受國際專訪也是有助於向國外發聲,影響國家形象對於採訪媒體也是十分慎重。賴清德在就職週年除了接受《日經新聞》一家比較大的媒體之外,還接受日本藝人的專訪,也不見其他國家主流媒體的受訪,把國家元首做小,視野過於狹隘,這就值得商榷了。從林昶佐到櫻井翔娛樂效果十足,對外交的開展難說有何貢獻。

台灣外交處境困難,國際環境險惡,《經濟學人》最近封面故事指出台灣危險性更甚四年之前。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外交戰是不見血刃的戰爭,豈容兒戲。國事蜩螗,危機四伏,外交只剩自欺欺人,台灣的國際空間自己就走入窄路死巷了。

梅花新聞網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