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每當奧運舉行,全國歡騰,媒體爭相報導中華健兒爭金奪銀的佳績;但當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帕運)登場,掌聲與關注卻常常變得微弱,彷彿只是一場「附屬」的比賽。這樣的不對等,不只體現在曝光度,更深植於資源與制度的差距,甚至是國家預算的「大小眼」。
獎金懸殊,制度不公
根據目前法規,奧運金牌選手可獲得2000萬元獎金,而帕運金牌僅有400萬元,相差整整五倍。銀牌、銅牌獎金也呈現類似的懸殊比例。更令人遺憾的是教練獎金:奧運金牌教練可獲500萬元獎金,而帕運教練只有25萬元,整整差了20倍。
此外,奧運選手賽後還可選擇月領終身俸,以保障未來生活,但帕運選手卻沒有這樣的安排。身為同樣代表國家出賽的選手,這樣的差異,令人無法接受。
培訓資源有限,選手備戰艱難
在國家資源分配上,差異也非常明顯。根據2021年資料,奧運選手享有「黃金計畫」三年共12億元的培訓經費,而帕運選手今年的培訓預算僅6366萬元。這不只是數字的差距,更反映出台灣對帕運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
由於缺乏長期專業訓練體系,許多帕運選手平日都有正職工作,只能在賽前臨時集訓,有些人甚至還需請假出國比賽,回國還要擔心丟掉工作。這樣的處境,讓人心疼。
一樣的榮耀,應有一樣的待遇
不論是奧運還是帕運,都是國際頂級賽事。選手不分身體條件,都在追求極限、為國爭光。帕運選手所克服的,不只是運動訓練本身,還有身體限制與社會偏見。他們的努力與成就,絕對不應被低估、更不該被制度性忽視。
這不只是運動平權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價值的體現。我們不能一方面為奧運喝采,另一方面卻對帕運視而不見。獎金制度、訓練體系與賽後保障,都需要全面檢討與改革。
公平,是國家真正的榮耀
不少民間聲音早已呼籲:帕運選手的獎金應比照奧運提升,培訓資源應納入常設制度,並且提供帕運得牌選手賽後月俸保障,減少他們對生活的不安與壓力。
政府部門曾表示,帕運選手在出發前與奧運選手同樣接受國訓中心訓練,但這並不足以掩蓋在獎金與資源上的巨大差異。至於是否調整獎金標準,「可以再討論」的態度,顯然已經落後民意與時代太久。
讓我們一起改變
台灣是個多元與進步的社會,我們應該讓每一位為國家努力的選手都獲得公平對待。不論是站在奧運的舞台,還是帕運的競技場,每一滴汗水都值得尊敬,每一面獎牌背後都是不凡的故事。
我們誠摯呼籲政府盡速檢討獎金制度與培訓預算,正視帕運選手的處境,打造更公平、合理的體育政策。同時也邀請企業、民間團體、媒體與教育界共同加入支持帕運的行列,讓社會的每個角落都能看見他們的光芒。
因為真正的榮耀,不只是獎牌的數量,而是我們是否用一樣的尊重與資源,對待每一位為台灣而戰的運動員。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