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懷文/新北報導】
國立臺灣圖書館於(十一)日送回慈濟證嚴上人兩年前交付的《法華經》修復,完成經典修復工程,不僅是宗教界盛事,更是經典重生與文化使命的傳承。館長曹翠英表示,修護《法華經》不僅是技術上的成就,更是一段殊勝因緣,體現文化傳承與智慧延續的重要使命。
臺灣圖書館自日治時期即設有製本室,具備修護古籍專業技能,112年6月5日接受上人委託修護《法華經》,做到不影響主結構及不更動任何片斷前提下,達到修舊如舊「還原原始面貌」,證明本館修復團隊專業及技術,繼《古蘭經》後再獲肯定。
曹翠英指出,歷經兩年精心修護七卷來自清同治時期1864-1874年泛黃、破洞、蟲蛀、膠帶黏貼破損嚴重的東方古籍,對團隊而言充滿挑戰性,也因此,先期組織策略性專家諮詢團隊,評估修復的方向、重點以及相關架構,藉由專家鑑定、修復專業程序及工具等,歷經百餘次人力、物力投入,並採合作分工以及生產線一貫化模式,以專業與慈悲喜捨精神,克服東西方古籍修護技術差異,讓這部經典重現歷史風華。
修復這七卷28品的《法華經》,曹館長認為宛如是經典的重生,一場人間佛法修行,展現「生活即佛教,佛教即生活」的實踐精神,融合慈悲與智慧,實踐法華行用身、語、意,誓願達到安樂行,讓人間淨土理想得以傳遞。
這部經典為慈濟證嚴上人出家前唯一攜帶珍藏的寶典,承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宗教意涵,七卷《法華經》再以嶄新面貌與上人重逢,其感動無法言語,並在席間邀請曹館長到花蓮精舍一敘,喜談《法華經》入世奉行之道。
這部擁有超過百年歷史《法華經》在修護前,裝幀形式為木板經摺裝,從封面到內頁皆因潮濕或蟲蛀等因素導致某些書頁黏合或黴變嚴重無法翻閱。承載著過往歲月痕跡,是歷史、知識與文化結晶,在慈濟大愛團隊跟拍兩年期間,也以溫馨畫面、柔美樂聲與緩慢翻頁的珍惜情懷來紀錄,呈現修護師專業與歡喜心,令人沉靜觀賞,餘韻無窮。
此修護不僅延續「紙壽千年」的東方古籍價值,亦為東西方古籍修護技術交流提供不同的參照點,成為宗教界盛事與文化底蘊再現的重要光環。見證慈悲與智慧融合的圓滿境界,是大千世界裏社會祥和的力量,令人感受到幸福感,更是眾人不惑的價值,臺灣圖書館透過這次修護,希望喚起更多人對文化保存與永續發展的重視,攜手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文化價值,持續傳承這份厚實與專業的文化根基與使命。